文冠果名字的由来及历史
时间:2023-07-04
A-
A+
文冠果名字的由来
关于文冠果名字的来源,最主流的一说是因其果皮在开裂前,三瓣、四瓣的外形酷似旧时文官的帽子,故称“文冠果”,谐音 “文官果”。古时候人们认为,文冠果名字吉祥,能保佑文官官运亨通,相传,古代科举应试考生们在等待发榜时,会涌到京城西山八大处四处大悲寺的两棵文冠果树下吟诗作画,借着“文官果”的喻意,祈求能给他们带来好运。在晋北,农户喜欢把文冠果栽在土窑洞的脑畔上,成熟的文冠果落下来,人们也会奔走相告:“文曲星降临了”,“文官入院了”。
文冠果的历史
《中药大词典》有记载,文冠果的木材、枝、茎、叶、性甘、平,无毒,主治风湿性关节炎,其用法为“春夏采茎干,去外皮晒干。取木材或鲜枝叶熬膏。木材1~2钱水煎服,每日3次;或每次服膏1钱。亦可涂患处。”《北方常用中草药手册》也有提及,文冠果“甘,平,无毒。”《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》还有关于文冠果的使用:文冠果一至二钱,水煎服;或每次服膏一钱,一日二次。亦可取膏外敷。
文冠果药用历史悠久,《本草纲目》这样记载:“文冠果性甘平,无毒,涸黄水与血栓。肉味如栗,益气,润五脏,安神养血生肌,久服轻健,百年不老,树枝煎熬膏药,祛风湿,强筋骨。”据此可知,文冠果可化血栓,益气,润五脏,安神养血生肌即美容养颜,久服文冠果油,能够长命百岁,难怪又称“长寿果”和“天仙果”。
唐代药王孙思邈听闻三水县文冠果,特前往三水采摘试药,后记录进《千金翼方》,载文冠果“止下痢,厚肠胃,肥健人。止湿痹,邪气,霍乱大吐,转筋不止。”据现旬邑第界村民讲,世代相传药王采摘的树还在崖边,祖先为了感激药王治病,把那株树称为“药王树”。文冠果蒙名僧灯毛道,毛道在蒙语中意为树,僧灯意即点灯的树。文冠果油作为佛前长明灯用油,以示佛光普照,神道长明。传说只有高僧大德之人才能引种成功,因此千百年的文冠果极为罕见,一般都在古寺庙及遗址里。在藏、蒙佛教界,把文冠果树视为"神树",把文冠果油称作"神油",只有少数高僧和活佛、喇嘛才会有机会和资格食用,这就是以前医疗条件不发达,但和尚能够长寿的原因之一,因此文冠果油被民间誉为长寿油,或长生不老药。
种植历史
荒漠地区生态绿化的重要树种,文冠果是第三世纪(约6500万年前)的孑遗物种,历经几千年依然繁衍不息,得益于他的适应性广、耐寒能力强、寿命长、易繁殖的特点。文冠果广泛分布于中国东北、西北、华北地区,以内蒙、陕西、甘肃一带较为集中。根系庞大、主根发达、皮层肥厚、叶片狭小、树皮厚的特性,让其具有强大的水分和养分吸收能力,而水分消耗量却相对较低,因此耐旱能力特别强。文冠果寿命长,现存古树的树龄均已超过百年,上世纪营造的第一代人工林林龄也超过60年,目前仍发育良好。文冠果易繁殖,播种、根插和嫁接繁殖效果均很好,根蘖性极强,平茬后很容易萌生成林。在石质山地、黄土丘陵、石灰质性冲积平原、固定和半固定沙丘等多种立地上生长,具有良好的保持水土、涵养水源、净化空气等生态防护功能,已经成为很多干旱地区绿化荒山、植树造林的首选树种。
食用历史
中国养生文化源远流长,早在五千年前,我们的祖先就采集文冠果叶以充饥和强身健体。《神农百草》记载:神农尝百草,日遇七十二毒,得文冠果而鲜之,久服百病不侵。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中著:长寿果称“文冠树”,又谓“文光果、天仙果”性平,无毒。肉味如栗,益气,润五脏,安神养血生肌,久服轻健,百年不老。树枝煎熬膏药,祛风湿,强筋骨。
文冠果被历代皇帝视为养生珍品,相传秦始皇每遇文冠果开花,即亲驾林光宫监督制茶,在养生殿内喝茶炼丹,文冠果成为皇家养生专用茶
汉武帝常饮文冠果茶,希望得以长生不老。
明代皇帝朱元璋将文冠果茶列为宫廷御用茶品,列入明代“茶法”,一律不得私自种植专卖。
清圣祖康熙深知文冠果是世上良药,能强身健体,随令族人大量种植,并撰写《广群芳谱》,详细记载了文冠果的种植、形态及其食用方法等。